從Netflix《模仿犯》看正向家庭關係的重要性

模仿犯 Netflix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-03-23 by Sonia

這兩天一口氣追完Netflix最新力作《模仿犯》,真心覺得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影集,10集中每一集每一幕都相當用心,劇情緊湊,集懸疑、推理、犯罪心理、社會現象觀察、挑戰人性於一劇,如果你還沒進入《模仿犯》的坑,那就讓我推你一把,快去看吧!

以下有雷,慎入,如果怕被爆雷就先去看完劇再回來吧~(記得回來嘿~)

《模仿犯》改編自日本人氣推理小說天后宮部美幸的作品,在上映後很快就攻佔了Netflix臺灣、香港、新加坡排行榜的冠軍,也在新聞、社群上引起相當多討論,趁著剛看完記憶猶新的時候,也來寫下身為媽媽及以我在工作中學到的兒童發展、家庭工作相關理論為背景的觀察。

一、家庭親情連結對每個人的重要性

《模仿犯》劇中多位加害者和被害者都有共通的特徵-家庭關係疏離,關於人為什麼會犯罪的原因有很多,雖然就像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劇中鄭捷媽媽(謝瓊煖飾)所說「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20年去養出一個殺人犯!」,不過家庭關係失衡、個人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夠的連結和支持,的確是很多人會犯法、吸毒、暴力行為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
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,「安全感」和「愛與歸屬」分別是「生理需求」之後的第二層和第三層的需求,也就是當人在吃飽喝足之後,緊接著就需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愛與被害的感覺,這些需求都滿足之後,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,在人的發展過程中,「家庭」是早期提供安全感、愛與被愛需求的重要來源。

劇中的沈嘉文(范少勳飾)的媽媽因為失去了女兒沈嘉雯(沈嘉文的姊姊,2個月即早么),所以把沈嘉文當成女孩來養,強迫他穿洋裝、在生日的時候戴上公主皇冠,把他當成姐姐的替代品,連名字都跟姊姊的讀音相同,完全否定他的存在,所以他在家沒有安全感,也得不到愛,於是形成扭曲的人格。

另一方面,我們也看到第一起凶殺案發生後自首的田村義(黃河飾),雖然戲分不多,他出現的幾幕中,除了在獄中被檢察官郭曉其(吳慷仁飾)借提問訊和最後一幕與心理諮商師胡允慧(柯佳嬿飾)會談後以筆尖自殺身亡以外,大多和他的父親有關,劇中雖然沒有過多描寫田村義和父親相處的情景,但從大魔王陳和平(姚淳耀飾)將田村義父親的安全作為恐嚇、脅迫的籌碼,最後還讓田村義不惜自殺來保護父親的安全就可看出,田村義與父親的連結是好的、深的。這樣的情感連結,也讓他在目睹同伴殺人的過程中,成為唯一還有人性、良知的那個人,以及曾經想及早揭發罪行的人。

除加害人外,其中幾位被害者也因為和家人的關係疏離、頻繁出入夜店,因此成為陳和平精挑細選的對象,如:連續殺人案的第一位受害者江雨萍,和刑警林尚勇的女兒彤妹,前者夢想是成為插畫家,卻遭家人反對而獨自在外生活,後者因父親威權的管教方式,雙方時常見面就吵架至流連夜店不回家。另有秦怡君雖然和阿公、媽媽有好感情,不過近2年也因為宗教信仰和阿公不同,以及不想讓媽媽擔心的關係,不常回家。點出這點並不是要責怪受害者,只是因著劇情的演譯,或許也是想傳達讓社會大眾瞭解,家庭關係疏離,可能因不同人的性格而產生的不同結果。

二、童年逆境(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,ACEs)研究

1995-1997年左右美國醫師Vincent Felitti等人對約17,000人做了研究,探討童年的創傷經驗和成人時期的健康之間的關聯性。這份研究把童年創傷分成虐待、疏忽、家庭失功能三大類型,從這三類中,可再細分成10類童年逆境經驗,包括:經常遭身體暴力傷害;經常遭到辱罵、羞辱;遭受性侵害等,。上述10種類型的傷害曾經遭遇1種類型的人,ACE分數即得1分,當時的研究結果十分驚人,雖然受試的對象主要為當時中產階級的白人,且許多人有大學教育程度,然而他們之中有將近2/3的人ACE1分。

10個ACE題目
三種童年逆境類型(10個題目)Three types of adversity that make for a tough childhood.
資料來源: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 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)

另一方面,這研究結果也指出ACE分數越高者,成年之後有較高的機率有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,他們有較高的機會得到癌症、憂鬱症、酒癮、藥癮、肥胖、高血壓、自殺傾向、心血管疾病等。

此外,一個童年時期經歷負面經驗、受傷的孩子,因為隨時處於充滿危險和威脅的環境中,讓他們的大腦需要隨時保持警戒,處於「戰或逃」(Fight-or-Flight)的狀態,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(掌管情緒的地方),因為長期處於威脅狀態,因此無法好好判斷外界訊息是否具有威脅性,有可能把沒有危險的事情當成威脅,以致做出劇烈的反應。

想更瞭解童年創傷與大腦的關聯,請看以下兒福聯盟影片:

回到《模仿犯》劇中,最明顯經歷童年逆境經驗的就是沈嘉文,他的ACE分數粗估應該有5分,因此有非常明顯的創傷反應,他死去的姐姐隨時出現在眼前(幻覺),他吸毒、衝動、易怒、深具攻擊性,像是隨時處於狩獵狀態的獅子,然而,若從創傷的角度來看,他其實只是處於創傷狀態,隨時準備自我保護。

另一面來看,郭檢同樣有童年逆境經驗(父母死亡雖不包含在上述的10類中,不過仍然算是童年逆境經驗),他雖然失去了父母,但有舅舅坤哥照顧,在我看來他們的關係更像是平輩、朋友,在失去親人之後兩個人相依為命、相互依賴,兩人之間的情感相當深厚、彼此關心,我想正是舅舅坤哥的愛和關懷,陪伴郭檢在創傷中,仍然能正面積極的生活著。

為什麼同樣有童年逆境的兩個人,卻有著迥然不同的發展

其實,童年創傷經驗並不是一顆水晶球,他不足以預測所有人的未來,正如劇中郭檢轉述允慧的話「人永遠有機會做出更高尚的選擇」,一個人雖然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創傷,然而生命中若有人能夠承接、理解受過傷的孩子心中那受傷的部分,能給予充分的理解、同理、包容和支持,即便是一隻渾身長滿刺的刺蝟,也有能被撫平的時候。

最後,以我很喜歡劇中郭檢說的這句話作結,
「不管是我們人的內心或這世界,黑暗都不會消失,我們所能做的,就是用更多的溫暖和光去平衡。」

希望我們在當父母親的過程中,不要給孩子的心中帶來一抹黑暗,更希望你我都能成為孩子心中的那道光!

附註:
關於童年逆境研究參考資料如下
1.劉珮瑄(2016),ACE研究:受了傷的童年告訴我們什麼?
2.NPR(2015), Take the ACE Quiz-And Learn What it Does And Doesn’t Mean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